汉传佛学的十大宗派 文/江南小隐
佛学传入中土,经过历代祖师加以分门别类,最后综合为十大宗派:即华严、天台、唯识、三论、禅宗、净土、律宗、密宗、俱舍、成实。虽也有十三宗的说法,但以十宗为普遍。 汉传佛学的十大宗派,各有各的讲经方式和家法传统。其中华严、天台、唯识、三论、禅宗、净土、密宗等七大宗属大乘佛学,俱舍、成实两大宗属小乘佛学,而律宗的戒律,则既含大乘佛义,又含小乘佛义,包括有大乘戒和小乘戒。 华严宗:该宗因以《华严经》为根本典籍而得名。因实际立派创始人法藏号为贤首,故也称贤首宗;又因以“法界缘起”思想为宗旨,又称法界宗。该宗认为宇宙万法、有为无为、色心缘起时,互相依持,相即相入,圆融无碍,如因陀罗网,重重无尽;并提出四法界、六相、十玄等法门。 天台宗:由南北朝智顗大师奠基。是汉传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。其教义主要依据《妙法莲华经》,故亦也称法华宗。该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,以实相阐明理论,用止观指导实修。提出的理论包括:十如是,一念三千,一心三观等。 唯识宗:又称法相宗。是印度瑜伽行派在汉地的传承。唐玄奘法师从印度回国后,翻译了瑜伽学系的《瑜伽师地论》《百法明门论》《摄大乘论》《辨中边论》《唯识二十论》《唯识三十颂》《分别瑜伽论》等著作,在《成唯识论》基础上创立了此宗。主要理论包括:三性说,五重观法,因明学说。其因明之学含印度逻辑学,对后世的影响很大。 三论宗:始于鸠摩罗什译出龙树《中论》《十二门论》与提婆的《百论》,大成于隋朝的吉藏。该宗是印度中观派在汉地的传承。该宗的主要理论是缘起性空,即认为世间万有诸法,都是由众多因缘和合而生,即缘起,没有事物是独立不变的实体,即无自性,也即性空。其他如真俗二谛,八不中道等思想主要来自印度中观派。 禅宗:因主张修习禅定,故名禅宗。又称佛心宗。创始人为菩提达摩祖师,下传慧可、僧璨、道信,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,北宗神秀。该宗主张心性本净,佛性本有,见性成佛。提出了二入四行的理论。二入指理入和行入,四行指报怨行、随缘行、无所求行与称法行。主要经典包括《楞伽经》,《金刚经》,《六祖坛经》。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,在中国哲学思想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。 净土宗: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而得名。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,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,但早期并未成为专门的宗派。佛法东来,东晋时代,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,提倡专修该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,又称莲宗。随后唐代善导大师也是净土法门的重要倡导与推动者,被后人奉为净土宗第二代祖师。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,净业三福、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,仰承佛力,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。主要经典起初为三经一论包括《无量寿经》《观无量寿经》《阿弥陀经》和世亲的《往生论》。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易行,所以流传较广。 律宗:该宗始于南北朝法显、慧光大师,殿基于唐终南道宣律师。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。也称四分律宗,南山律宗或南山宗。主要理论为戒法、戒体、戒行、戒相四科。 密宗:唐玄宗时,由善无畏、金刚智与不空三藏先后传入汉地,号称开元三大士。与其他宗派(显宗)不同,密宗仅限于具有一定资质的学僧修习,由师徒密传,故称密宗。密教有曼荼罗思想,分胎藏部和金刚界两部。 俱舍宗:与成实宗,同属汉传佛教中的小乘传承。以《俱舍论》为主要经典。又称为小乘有宗。它的前身为毗昙宗。始于南北朝僧伽提婆与竺佛念译出的《阿毗昙八犍度论》〈又称《发智论》),《阿毗昙心》及《鞞婆沙阿毗昙论》。慧恺及道岳为旧译俱舍宗重要的代表人物。唐玄奘自印度返国,重译《俱舍论》,并整理出一切有部各论书,传于弟子普光、法宝,为新译派俱舍宗。 成实宗:汉传佛教中的小乘宗派。以研习《成实论》为主。传自鸠摩罗什,被称为小乘空宗,与被称为大乘空宗的三论宗,有很密切的关系。玄奘法师年轻时,曾经师从赵州道深法师研习《成实论》,后至印学求学,在那烂陀寺中又曾对此经加以研习。回国之后,在慈恩寺讲学。成实宗遂附属于法相宗之下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