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死人 发表于 2014-9-23 11:44:49

《中庸》的人生智慧(十二) 楚澴居士/文

《中庸》第十二章有云:
君子之道费而隐。夫妇之愚,可以与知焉,及其至也,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;夫妇之不肖,可以能行焉,及其至也,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。天地之大也,人犹有所憾。故君子语大,天下莫能载焉;语小,天下莫能破焉。《诗》云:“鸢飞戾天,鱼跃于渊。”言其上下察也。君子之道,造端乎夫妇;及其至也,察乎天地。
其大意即是,君子中庸的道理,其效用广大无涯,没有穷尽,其本体却极其微小,无处不有。夫妇之中,即使是愚蠢的人,一般也能够明白一些浅近的道理。但是要推究中庸之道,达到精微深奥之处,即使是圣人,也有不知道的地方。夫妇男女中,即使不贤能的人,一般也可以实现中庸的一些浅近的道理,但推究中庸之道达到精微深奥处,即使是圣人,也有做不到的地方。天地是如此的广大,但人们对天地还有不满意的地方。所以君子对于中庸的道理,说到它的大处,天下不能载得起它;说到它的小处,天下不能看破它。《诗经·大雅·旱麓篇》说:“老友展翅飞翔到天空的最高处,鱼儿跳跃到水的最深处。”这主要是说明中庸之道能上达于高空,下及于深渊,显明昭著,弥漫充塞,无处不在,无所不包。君子中庸的道理,是从夫妇之间浅近的道理开始的,但是推究到精微深奥处,就能明察天地上下一切事物了。
从《中庸》的结构脉络来看,本章继续申明了第一章道不可离的观点,同时统领了以下八章,是下面八章的纲领。中庸之道无处不在,无时不有,夫妇人伦,天地万物,到处都充盈着中庸之道,道无大小,无内外,它贯穿于宇宙之内,上至老鹰飞翔的高空,下至鱼儿游荡的深海,无处不存在着道。道不仅用途广泛,而且精细微妙。所以,即使愚蠢的人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到一些中庸之道,但是若要推究它的深奥之处,即使是贤能的圣人,也会有不知道的地方。
理学家朱熹曾云:君子之道,近自夫妇居室之间,远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,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,可谓费矣。然其理之所以然,则隐而莫之见也。盖可知可能者,道中之一事,及其至而圣人不知不能。则举全体而言,圣人固有所不能尽也。侯氏曰:“圣人所不知,如孔子问礼问官之类;所不能,如孔子不得位、尧舜病博施之类。”愚谓人所憾于天地,如覆载生成之偏,及寒暑灾祥之不得其正者。子思引此诗以明化育流行,上下昭著,莫非此理之用,所谓费也。然其所以然者,则非见闻所及,所谓隐也。
儒家认为,中庸之道贯彻于生活的方方面面,宇宙人生之间,无处不在,无时不有。道表面上看来是宏伟壮阔的,但其实际上又是在各个细微之处都体现出来了,这样看似矛盾,其实正是显示出中庸之道的本质:道不远人,用心悟道,人人皆能得道,只是得道的程度的不同而已。
道的效用是广大无边的,即使是普通的民众也能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它,体悟到道的玄妙,如同大家都知道生活中饭吃七分饱这样的基本知识,就是中庸之道在日常生活中的贯彻。吃得过饱撑肚子,容易伤胃,这就是不过;同时,如果吃少了,又饿了肚皮,这是不及,过与不及,都不是中庸之道。这样常见的道理大家都明白,所以说浅陋的人也可以从生活中汲取到比较浅近的中庸之道。智慧的人更不用说了,他们能从生活中体悟到更为广泛深刻的道理。接着,作者用了一个比喻:天地是如此的广大,它们化育了万物,但也有化育不到之处,故而人们对天地还是有不满意的地方,但是中庸之道却没有让人们不满意的地方,因为中庸之道于人于物都是一种和谐的状态,既然是一种中和、和谐的状态,人们当然不会不满意。所以作者接着指出:中庸的道理可大可小,说它大,天下万物无所不包,说它小,具体而微的生活事物都包含着中庸之道,这就是道的真正特点。
为了进一步阐明中庸之道的广大,作者引用了《诗经·大雅·旱麓篇》中的两句:“鸢飞戾天,鱼跃于渊”,加以说明中庸之道的广大。当然,这两句诗的本意与中庸的广大是没有关系的,它们原本是说明鸢飞得很高,鱼跃得很深,作者用断章取义的方法赋予这两句诗以新的涵义:中庸之道,广阔无边,上至鸢鸟能够飞得到的高空,下至鱼儿能够潜入的深渊,都有中庸的道理。
最后,作者又用男女夫妇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中庸之道的精细入微之处,并由此推开出去,可以明察天地万物了。我们知道,男女夫妇,结发共枕,亲密无间,夫妇之间的关系是人伦中最为亲密的一种关系,我们时常用“私房话”这个词语来形容两个人之间私交的内容,而这个词语其实本就是指男女夫妇私下交流的语言内容,这是一种至亲至密的关系,而君子之道,造端于夫妇之间,则正是为了说明道的精细入微之处。由此推及万物,道至大无边,天覆地载,无所不包,无所不至。这样就将道的体用之间的关系剖析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说明了道不可离这一道理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《中庸》的人生智慧(十二) 楚澴居士/文